蹴鞠是不是中国?

公羊家静公羊家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纠正你一个名词上的错误,蹴鞠的鞠字,读ju,第四声. 然后回答你的问题,蹴鞠(ju)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淄,这个有古书为证: 《战国策》:“临淄甚富而实”,又言齐地有“万家之都”之称,可见当时临淄的人口和繁华程度。

因为临淄是战国时代的齐国都城,所以蹴鞠最先流行起来,也不足为奇了;再根据汉代刘向写的《别录》中记载: “蹴踘以皮为之,形如球,蹴蹋为戏。” 也就是说,蹴踘最早的材料是用皮革制成的,形状如同足球。那么用皮革做成圆形有孔的蹴鞠,再穿上鞋子,用人脚去踢,这点跟现在的足球差不多。

不过,这时的蹴鞠还只是一种兵家训练方式,类似于现在军中的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那样,是军事训练的内容之一。 到了东汉末年,有人把鞠的形状改良了一下,改出了球门,有了守门员,踢的方法也渐渐与现在接近。但是此时仍然没有产生竞赛的概念。

再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开始盛行一种以投掷为主,带有竞技性的“蹴鞠”游戏,而且玩法也越来越多。但此时仍没有形成固定的队伍,没有统一规则,更没有出现专门从事蹴鞠的职业人员。

真正让蹴鞠成为一种大众体育项目,并且从民间走向宫廷,是在唐代。唐朝时,蹴鞠传到宫中,成了皇帝和皇亲国戚们的休闲娱乐项目。由于唐初实行府兵制,所有士兵都要学会蹴鞠,以便在战时用来训练体能,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所以蹴鞠在军队里非常普及。

到了宋代,蹴鞠的玩法逐渐细化分职,出现了像现代足球一样的分工,有了前锋、后卫和中场,而且攻防更趋激烈。同时,为了便于区别,人们给不同位置的选手套上了不同的服饰,比如身穿背心的叫作“背插”,头戴尖帽的叫作“角儿”,手持旗帜的叫作“旗手”等。

宋代的蹴鞠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足球的比赛特点,只是规则还没有统一而已。 元朝建立后,蹴鞠受到了蒙古民族喜爱,元世祖忽必烈就经常亲自参加蹴鞠比赛。为此,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管理蹴鞠的机构——宣课司。元朝的蹴鞠已经有了一定的商业规模。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取消元末设立的宣课司,由工部专管制作球衣和供役者。并规定凡宫中及京官五品以上皆得赏赐绣金彩球服一套。由此,蹴鞠在明代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支持,获得了较快发展。

蓝琳儿蓝琳儿优质答主

蹴鞠不是中国发明的。蹴鞠运动是古代希腊人由战争演变而来的一种健身游戏,与现代足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装备和现代足球也有很大区别。球用皮革制成,里面塞上稻谷,形状和现在的足球一样。玩时,参加者分成两队,每队7人,各占据场地的一边,两队中间用一根横绳隔开,并将球悬挂在中央的横绳上。两队同时用头、脚、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去击球,以将球击过对方场地界线为胜。

蹴鞠一词首见于《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琴、击筑、弹筝、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见公元前3世纪蹴鞠就已流行于齐都临淄的上层社会。其具体形制和玩法是:以牛皮为鞠脱,内实以物,两端各按上一6厘米的圆锥形铁锥,共重4斤。场地中间立一2丈5尺(约13米)高的宜面,上开30厘米见方的开,分左右两洞,称“风流眼”。

蹴鞠者用脚蹴球,对准宜面风流眼射去,球中鹄后分两队比赛。中右眼计得“外合”,中左眼计得“内合”,中眼不正当者计得“杂合”。“合”有等级,外合为下,内合为中,杂合最尊贵。两队计合多者为胜。这便是唐代蹴鞠的风流玩法,其性质已与战争无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