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为何?

公冶楠露公冶楠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说下个人看法,纯属外行分析,轻撕: 原因一 (战略)目标设定太高,实现起来太困难导致心理压力太大。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中国队以3比2战胜丹麦队夺得团体世界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乒坛霸主”的称号一直是中国队的代名词。 从那时起直到2005年的世乒赛、奥运会,中国男队没有让任何一块金牌旁落,成为中国军团中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中国女队在同时期也保持了很好的成绩,但始终无法实现男队那样的统治地位,这或许也成为影响中国乒球长期发展的潜在因素之一吧。 2004年是乒乓球队内部竞争激烈的一年,此前一直称霸世界乒坛的中国队遭遇了强劲对手——德国队。最终,中国队两度输给德国队,无缘世乒赛四连冠。 这一次失败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两年后的奥运会上,中国男队又在半决赛中负于德国队;而女队更惨,连续输给了韩国和新加坡队,仅获亚军。 这次失败让中国男队有了危机感,自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艰苦备战与训练,只为在东京奥运会上一雪前耻。 然而,没想到今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竟成了国乒最好的“训练基地”——因为外出比赛被阻断,队伍只能留在武汉训练,通过不间断地参加比赛保持状态。

当然,疫情只是外部条件,内因才是根本。 中国男队主教练秦志戬认为,近年来国外劲敌的提升与中国队的懈怠有很大关系:“我们太顺了,一直在领跑,可能有些队员已经忘了怎么跑了。” 而女队主教练李隼的话则更有针对性:“现在日本选手已经学会了不打缩头球,而是主动进攻。以前我们的主力球员面对这样的打法很容易陷入苦战,但现在来看,我们的一二号主力面对这种打法还是有准备的,问题是我们其他的几名队员能不能站出来。”

可见,心态上的失衡已经影响了这支中国乒球的内在发展。 赛后,王曼昱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也许最能代表所有国手此时的心情:“好好恢复,准备后面的比赛,争取早日拿下东京的冠军!” 唉,压力太大了!

冉盈志冉盈志优质答主

国乒称霸世界乒坛数十年,如今依然处于断崖式领先的地位,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其实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是历史因素,国乒在1959年夺得第一个乒乓球冠军之后,拉开了称霸乒坛的大幕,几十年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教练和运动员,这些人在乒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乒乓球项目的理解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人才储备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想追上国乒,首先需要几十年时间缩短差距。

其次是体制因素,在国乒可以调动国内一切乒乓球资源,举全国之力来支持中国乒乓球队。而其他国家无法将国内所有资源集中起来,队内训练和人才选拔也处于分散状态,即便他们有某个领域的乒坛教父,但是无法组建教练团队,也无法整合国内的资源来支持国家队的建设,跟国乒相比,在教练和人才资源上存在天然短板。

再者就是利益博弈,像日本、韩国、德国、瑞典、法国这些国家,他们内部就存在不同集团的利益之争,国家队、国际乒联、洲际协会都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拿近期发生的运动员等级制度来说,日本乒协推行运动员等级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张本智和、伊藤美诚这些球星,减少他们参加比赛的数量,但后者跟国际乒联的利益绑定,国际乒联为了增加赛事的吸引力,自然就驳回了日本乒协的提议,这也能反映出各国乒协跟国际乒联之间存在着利益之争。而国乒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乒乓球项目上实行垂直管理体系,教练组、国家队、中国乒协、国际乒联有稳定的协作关系,可以将国内资源最大化整合,然后在国际乒联中保持强大的话语权,这就让国乒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其他国家想发展乒乓球,除了自己国内要投入大量资源之外,还需要跟各国乒乓球组织反复博弈,这种内耗导致其他国家的乒乓球发展速度会放慢。

当然,以上分析都是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上,从长远利益和集团利益的角度进行推演,对于某个个体,并不一定适合这种发展理论。对于某些有天赋的乒乓球少年,如果他们能在某个国家乒协的庇护下优先发展,肯定能获得比国内环境更好的个人发展土壤,他们获得世界冠军的难度要比在国乒更低,这是客观现实。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