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球员为什么不行?
亚洲足球水平低下跟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本质还是青训体制问题。 足球是从娃娃抓起的,但这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这个娃娃从五岁起就必须得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成为职业运动员,还是成为业余爱好者。 这决定了他们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方式。
如果是作为职业运动员培养,那么从十六岁起他们就得接受职业训练,参加职业联赛(或地区级别的联赛)。这样他们有机会走向职业俱乐部,实现收入最大化。 但这样的选择往往意味着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乃至与学业、专业无关。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难取舍。在中国,能够考上大学的球员实在太少,而高中就选择走体育路线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中超大部分球员学历不高甚至没有读过书。当然,这也和亚洲人的观念有关——“读书无用论”在亚洲广大地区仍然有很大市场。所以,哪怕你踢球再牛,也多数不可能成为职业球员。
如果你不愿意从事职业运动,那就只剩下业余爱好一条选择了。那么至少在亚洲,你只能和普通人一样,面对考学、就业的压力。即便有幸被一家业余球队看中,签了合同,你也很难靠足球这个兴趣爱好赚多少钱,因为业余联赛毕竟级别太低,无法带给选手多少经济收益。 所以你看,同样是打篮球,姚明这类职业球员通过打篮球挣了很多钱;但也有很多人像易建联那样,并没有通过篮球打出来,仍然过得很体面。 但踢足球的情况就不同了。首先,职业球员通过踢足球挣钱多;其次,也只有职业球员能真正靠足球这个爱好养活自己。 所以从五岁开始,绝大多数的亚洲孩子都会选择职业足球这条艰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