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弧冲球哪国发明的?
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日本人首先使用的这种技术。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已经有一些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包括男队的中村光一和女队的藤原志希。 到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运动员(主要是男子)开始采用类似的技术。据说原因是由于乒乓球由单打改为团体赛后,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多次跑动接球,而采用弧圈球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击球,提高成功率。
中国乒坛真正认识和学习这项新技术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最开始是徐寅生指导率领的男队,随后是刘国梁、孔令辉带领的女队。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弧圈球几乎就是中国队参加比赛的主要战术,只是其中的技战术细节在不断改进中。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队的“祖传技能”呢? 因为当时中国球员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不管是正手攻球还是反手拉球,只要加上了旋转,基本都可以保证一定的命中率(当然,现在我们的基本功也越来越差……);而且当时中国选手的步法移动相当厉害,加上身高优势往往可以迫使对手退台防守,而我们可以在近台上就完成进攻。 所以当时的直板快攻运动员是可以做到“先挤后拉”或者“先勾后撕”,像现在这样“不拧转不发力”的。
1959年世界锦标赛上,直拍选手横握球拍削球反攻的打法取得了出色成绩,各协会选手大皆采用横握球拍,为解决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的使用,运动员在削球过程中,常常在削球时将球拍颠倒一下,用生胶面削球,从而在削球的环节中产生了加转与不转的削球技术。之后,在处理过渡球以及抢攻时,运动员采用削球时握拍的手法击加转球,从而产生了弧圈球。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击球的旋转和速度不够强劲,所以称之为“弧圈削球”。匈牙利球员的贝拉?米洛尼和安德列亚等一帮选手被称为“匈牙利弧圈帮”,拉开了横拍两面弧圈的全新时代。
日本选手为对付匈牙利弧圈,苦练反手弧圈技术,在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夺冠之后,这种技术被认为最成功,并起名为“横拍正反手两面弧圈技术”。当时日本男队连续夺得11界世乒赛冠军,而日本女队更是创造了20届世乒赛夺冠的惊人纪录,日本队垄断乒坛长达20年之久。
日本队在技术上领先的同时,在技术传播上也很有远见。他们将“横拍正反手两面弧圈技术”无偿传授给其他协会而使这种技术在70年代逐渐成为了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