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排球是谁?
提到中国女排,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郎平 提到郎平,就不免让人想到她运动员时期的传奇生涯 作为运动员的郎平曾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核心人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郎平先后随日本、意大利和中国女排训练比赛。 1976年进入中央团校学习,同年入选国家排球集训队。
1978年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凭借高超的技巧与强烈的斗志,郎平成为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并担任队长。此后多年,她带领球队多次夺冠,自己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主攻手之一。 随着老一代排球人的退役,郎平的运动员生涯也来到了尾声。
1995年至2996年间,曾被任命为中国国家队教练,帮助球队夺取亚锦赛冠军和亚运会的季军。后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
2005年开始第二次执教国家队,并相继率领球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世锦赛亚军、奥运会冠军,完成女排世锦赛、奥运会、世联赛的大满贯。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京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已经是六十高龄的郎平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自己执教的美国队比赛。当比赛结束,中国队捧起奖杯时,郎平激动得潸然泪下。
作为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郎平不仅代表国家队参赛,也曾多次代表香港地区参赛。 1994年和1995年,跟随中国排协赴港执教期间,分别帮助港队夺得过亚洲杯冠军和香港冠军。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已经转为商务人员的郎平被邀请出任奥运火炬手,而当时她的儿子正在国外留学,为了迎接母亲而来的喜悦,特地写了长一点的信件。 “我妈妈是一个好强的女人。
我在她心目中永远是个孩子……” “我希望她能再谈恋爱,有一个美好的晚年……希望她过得开心!” 这就是郎平的人生,一个为了理想拼命的人生。
中国男子排球从建队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共参加过6次奥运会比赛,2次世锦赛和7次亚洲锦标赛。在历次大赛中成绩最好的是1981年第三届亚洲锦标赛,获得冠军,1979年世界杯赛和1975年世界杯赛,分别获得第13名和第14名。1951年8月中国排球协会在北京成立,10月中国男子排球队正式组建,由王世中担任教练。同年参加华沙召开的国际排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后,中国排协被吸收成为国际排联正式会员。中国男排初建时的成员有张志坤、张秀章、王树春、于希元、白有贵、周建平、贾立群、刘焕明、刘晓辉、董耀俊等。
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男子排球运动在学习苏联排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苦练,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在战术上以两拉开(“插”、“短平快”、“超手扣球”)为进攻核心,辅以两主攻,在防反中主要靠副攻手组织“插”、“短平快”进行反击。在基本技术上,坚持苦练快攻“三叉戟”和“重炮手”。中国男排曾被国际排坛誉为“东欧式力量型强队”。中国男排1956年访问苏联时,以二连胜首次战胜前苏联男排,并被欧洲排坛誉为“来自东方的神秘之师”。特别是中国男排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曾先后战胜过南斯拉夫、巴西、美国、波兰、古巴等世界排坛劲旅,被国际排联授予“世界排坛三大特点球队之一”的殊荣。
1979年在亚洲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后,中国男排在亚洲排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1981年第三届亚洲锦标赛上,先后战胜日本、苏联、南朝鲜队,以全胜战绩荣登冠军宝座。1977年、1983年和1985年、1987年四届亚洲锦标赛中分别取得第3名、第2名、第2名和第3名。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排球运动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技术风格上实现了由力量型向“强调整体配合基础上的速度力、变、活”的现代排球新风格的转变。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漳州等地,培养出邹志华、汪嘉伟、张翔、郑亮等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其中多数运动员曾多次入选国家男排,在历次大赛中,为国家赢得荣誉。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男排在亚洲的优势地位有所减弱,连续在亚锦赛和亚洲运动会上,分别仅获第3-5名。在世界大赛中,先后获得第8届国际邀请赛第8名、洛杉矶奥运会第11名、世界杯赛第11名、亚特兰大奥运会资格赛第8名、九运会男排决赛第10名和第6名,以及2001年亚洲杯赛冠军、2003年第11届世锦赛并顺利地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