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之乡是哪里?

牟琪杉牟琪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声明一点,我并不是因为我是咏春拳一代宗师杨氏的后人,就偏袒我的家乡广东佛山,认为它是武术之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是杨氏的后人,才觉得它不配获得这个称号!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允许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第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谈到佛山的武术,很多人会想到黄飞鸿。事实上,在晚清民国时期,岭南双绝之一的佛山洪拳才是佛山当之无愧的第一。这是因为,洪拳创始人洪拳始祖洪拳(号洪英)是乾隆年间的人物;而黄飞鸿的祖先黄麒英和梁宽都是洪拳的弟子。所以说,洪拳的历史要比黄飞鸿久远得多。而且,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洪拳和佛山无影脚长期争雄的时代,这种长时间的争霸也让两者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政策对于传统民间武术比较排斥,所以导致很多门派都没能得到发展和传承。相反,像洪拳这样的近代武学名家却受到极大的打击,其弟子多被捕杀或流落他乡。这时候的佛山武术其实是很不兴盛的。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佛山武术才开始复兴起来。但是这时候崛起的最强大的武学体系却不是本土的洪拳、蔡李佛等流派而是外来的咏春。这主要是因为叶问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大力推广咏春并收徒传授的关系。因此说,从历史传承的脉络来看,佛山并不属于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反而像是后起的蛮夷之地。第二点、从当代发展的角度来看 现在谈论起武林中的“南方巨擘”,除了佛山之外,更多人会提到广州。这是因为,在广州不仅有陈鹤皋的无门无派搏击术,还有朱国钧传下的南少林功夫,更有咏春大师叶问亲自传授的咏春。而且,这三者都不是单一的门派,而是同时汇聚了一群武林高手和许多优秀的民间武术家,可谓是三足鼎立之势。

因此说,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当代的影响力来看,广州都比佛山更称得上是武林中的“南方巨擘”。第三点、从现实状况来看 目前国内有很多“武术之乡”的称号,这些称号的获得往往以地方建立武馆较多或是当地武术爱好者较密集为由。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广州胜出,毕竟这里有全国最多最好的搏击俱乐部和散打队。但是如果论及传统意义上的武术,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因为我不知道你所指的“传统武术”是一个什么概念,所以我只能从我狭隘的地区观念来谈。在我看来,广州虽然实力强劲,但它毕竟是现代都市,是有太多西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而在我长大的佛山,虽然武馆凋零,但武者依旧遍布,乡间巷尾皆不乏精通武艺之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能够体会到一种纯正的武侠文化——你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江湖恩怨”“武林纷争”在这里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你日常生活里的写实。

所以我说,论及传统武术,佛山或许比不上广州,但却能胜过其他地方。 总之,我并没有偏袒我的故乡。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对武术和家乡的尊敬。

宗政佳欣宗政佳欣优质答主

孟津县位于伊洛河汇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地带,是夏王朝的重要发祥地和唐王朝的发韧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孟津县东汉时称谷水县,公元72年正月初二孟太后下旨复修为“孟津县”,距今已有1935年的历史了。相传,“孟”指孟太后省亲,“津”指孟太后从京城长安渡黄河到谷水县之渡口,即现在的孟津渡。孟津县古称河关、神泉、桃林,隋朝时曾改名邙山,1913年更名为孟县,1954年复名孟津,1996年撤县建县后成为洛阳市所辖县份。

孟津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生产劳动中萌芽、从长期的战争中产生、在和平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等阶段。

1、从生产劳动中萌芽

远古时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最初的、萌芽状态的拳术与器械。如狩猎动作、刀矛棍棒等原始“武术”。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武术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在黄河流域的中游一带,带领自己的部落族人繁衍生息。为使本部族的人能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伏羲氏就把自己在狩猎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搏击技艺传授给了部属。这样,使自己的部属既能从狩猎中得到食品,又能在与野兽和其它部落进行生死搏斗中生存下来。如用拳进行击打,用脚进行踩踏、踢蹬,用石矛、石斧进行劈砍等等,这即是中国武术最早的起始和雏形。

2、从长期的战争中产生

战争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部落之间为争夺地盘、争夺生存空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使武艺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在长期的战争中,由于各种兵器的发展,促使武术逐渐成熟和完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拳勇互用的长勺之战,以及讲究武术技巧与战术的晋楚柏举之战和桂陵之战,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使兵法与武术互为借鉴和影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朝统一中国以后,社会得到空前的大一统,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趋于缓和。为使尚武精神发扬光大,以提高国民和士兵的战斗力,秦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军事中使用的“手搏”等技艺。到西汉初年,张良为提高士兵的格斗能力,编著了《兵钤新书》,总结出了“刺击摘脱拿按”的擒拿技术,使武术进入了发展期,并使武术从军队走向了社会,武术成为人们强身祛病的手段。这期间,在民间出现了“相搏”和“角抵”的娱乐活动,出现了专技学校“摔卢社”、“殴棚”以及专靠在公众场合卖艺度日的职业技击家“俳优”,还出现了舞剑、舞刀等艺术表演的形式。

3、和平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武术不仅在战争年代里得到了发展,而且在和平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以后,中国基本上处于和平时期,为发展武术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武术在东汉时成为养生的主要手段,并与道教相结合,发展成为内丹养生拳法;在南朝与佛教相合,发展成为少林武术。如北魏太和十九年 (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置由南朝(梁)北奔的佛学大师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内为他修建了禅洞,这年被定为中国少林武术的起始年。南北朝时期,不仅出现了以“八辟刀”为基本技法的女子歌舞,而且出现了以“手搏”为主要方式的角斗娱乐“僚舞”,这时的“舞剑”已发展成为“舞刀”。“相扑”一词也在北周时期出现。隋唐时期,统治者进一步推崇尚武精神,“舞刀”发展成为宫廷乐舞。在“武举”制度的推动下,武术在唐末开始流入日本。到了宋元时期,兵器种类更趋多样化,长拳和各种“棍法”、“枪法”相继产生。“相搏”发展成为角抵、相扑、武艺等,不仅在军中广泛流行,而且在皇宫中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