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世界杯有些什么人?
17年6月,中国篮协发布“一纲三规”,其中《国际篮球竞赛规例》对NBA等国外联赛的规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18年开始,中篮联(CBA联盟)开始推行职业联赛球员注册信息公示制度(即“限薪令”),并成立职业联赛球员经纪人委员会。 这两项工作的启动,意味着中国体育领域在“外援政策”上,开始走向更加规范化的管理。而篮球作为大众基础最好的球类运动之一,其“外援政策”的调整与变革,也必然受到广泛的关注。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篮球的外援历史可以追溯至50年代,当时国家队就有两位外籍成员的加入,分别是威尔士名帅帕特·莱利及澳大利亚球星彼得·凯尼恩。不过那时联赛尚未组建,外援名额也无明确规定。 在6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国家体委颁布了新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其中规定: “(一)参加国际比赛,凡遇到世界强手,必须派出全部主力阵容。如仅以部分队员出赛,该队不得参加当场比赛成绩计算。 (二)在国际比赛中,为了加强进攻力量,允许使用一名外籍队员参加比赛,但该外籍队员只能代表一个队参赛,且必须具有该国国籍三年以上,并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 ” 根据这一规定,国家队此后一直有一名或者少量外籍球员跟随训练或征战。
90年代中期后,由于球员流动陷入停滞,再加上CBA球队财力普遍不足,因而外援的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直到浙江万马入驻杭州后,才凭借财力的优势引进了罗德尼斯、萨马基、拉夫尔斯等强援,使球队的实力得以增强。 但当时的CBA联赛仍然是由各省份协会负责组建,联赛秩序较为混乱。直到2003年,CBA联盟正式成立后,才开始逐步制定和引进相关的外援政策。
在2005年前,CBA的外援实行的是“洋插队”的政策,由每支球队自主选择一名外援,进行单循环的比赛。这一模式下,弱队选择强队的胜利机会不大,但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去争取胜利;而对于强队来说,面对弱队时则不能保证百分百取胜,得把握机会,争取更多的胜利。因此这个模式下的外援,对于各队而言都是有益补充。
2005年后,CBA的外援实行“签协议”的模式,也就是俗称的“打包卖”。这个政策的背后,是CBA联赛向成熟联赛转变的努力和尝试。因为“买断制”在外援的使用上更接近NBA,并且有利于球队快速转型,建立建队文化。
随着CBA联赛商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外援的水平也是水涨船高。目前联赛中实力强劲的队伍,基本已经建立了以外援为核心的队伍打法,像广东队的斯蒂芬森、新疆队的亚当斯,就是当下外援中最强的代表。